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

文昌宮


(一)基本資料
1.位置:文昌路66號
2.建築時間:嘉慶23年(1818)
3.土地使用分區:宜蘭市都市計畫商業區
4.地號:宜蘭段前門小段103-1號
5.現況:建物保存良好,但後期增建之遮雨板、山門與攤販、雜物等破壞了原有廟貌
6.類別:傳統寺廟
組員:郭釗碁 林韋良 廖偉翔
(二)歷史沿革
  文昌宮又稱武昌廟,在陳淑均所著作的『葛瑪蘭廳志』一書中稱其為文昌壇,位於廳治西。嘉慶23年,遊通判高大鏞倡建,其將原在關帝殿前方之文昌宮移奉於後方,使其坐北向南,且以牆垣圍繞,左右各設廂房而為合院式之建築,且前庭東址並置敬字庭一座。
  道光25年(1845)通判朱材哲就前後墊原址,倡捐改建為左、右二墊。左奉文昌、右奉帝君。咸豐元年(1851)居民拓建外牆、山門等。明治43年(1910),曾由陳榮元重修屋頂剪黏與瓦作,之後歷經數次整修呈現貌。
(三)建築特色:
  文昌宮為文武二殿並列,二殿各面寬3開門,中央以厚60公分之共同壁分隔左右屋架,使兩者結構分離,但屋面仍然相連,因此外觀為同屬一棟,此種配置形式不管是在本地或他地均屬少見,是為特點之一。
  特點二為屋架形式,其以上下雙檁組構成進深15架之屋架,同樑以壯碩圓滿之木料組成檁構瓜柱。屋架間未施束仔等細木構建、而直接以通樑穿過瓜住。室內除金柱為原柱外,其餘均為方形附壁柱。整體而言。表現出沉穩而簡潔之風格。但後期增建之遮雨板、山門與攤販、雜物等破壞了原有廟貌
(四)環境影響:
  自創建以來,文昌宮即與廳治內文教設施關係密切,如清代之仰山書院、考棚以及日治時期曾作為宜蘭公學校與女子公學校的臨時校舍等例。其中以仰山書院及考棚最為重要,仰山書院為委辦知府楊廷理於嘉慶17年(1812)創建,道光5年(1825)通判呂志桓以文昌宮東廂為書院位址,並於臨街處建一門樓,門額曰『仰山書院』。蘭地名人如楊士芳、李望洋等均曾任書院山長。考棚為知縣邱竣南於道光2年(1822)創立,作為每年四月童生考試知所。之後建築物荒廢,僅存石柱數根與『考棚』門額。日治時期宜蘭街役場將該構件收藏保管,並有意重修考棚作為史料館所在,以收集散失於宜蘭各地之史料,但可惜該計畫未能實現。目前僅存仰山書院一堵護龍殘壁可供憑弔。
  由上述可知,如此以文昌宮為書院據點以延師授課並作為鄉試試場,使得蘭地文風日盛、文人輩出,強化了文昌宮之地位與重要性。

檢視較大的地圖